也许有人会嘲笑我当时的浅薄,嘲笑我在国内时的冲动,但是我并不是在国内没有考虑这个问题,只是自信让我变得自负,而同时一种反传统的意识怂恿我从一个险峰跳到了另一个险峰,从一种单调乏味的痛苦变换成了另一种荆棘密布的艰辛。我不能否认这种变化一定就比国内差,实际上这里的生活要比国内好很多,虽然因为人少而显得死寂,但是却多了一份安逸与舒适。可是现在的问题在于我们的付出和获得是否成比例。也许在国内时,一种想要冲出枷锁的感情扭曲了我们的价值观,而现在我们成了“城外的人”,是不是又开始怀念“城里”的生活呢?当我们整日将钱钟书的那句名言挂在嘴边时,是否真的仔细的考虑过呢?《北京人在纽约》的开场白就是:“如果你爱她,那么带她去纽约,因为那里是天堂;如果你恨她,那么带她去纽约,因为那里是地狱。”在我看来,这里既不是天堂,也不是地狱,对它的感觉是不能与在国内的任何感受相提并论的。
千盼万盼,终于到了国外,我才真正慨叹国内的“基础教育”,它的确为我们打下了一个良好的“基础”,这也就不奇怪为什么加拿大本地的竞赛拿奖的全是中国人(确切地说应该是“华裔”,但我想大家不会在这方面计较)!可是我也不禁惭愧我们没有一个良好的“基础”——那就是在生活、工作、人际交往方面的基础,而到了加拿大这一切都摆到了眼前,真让人无所适从。当我们人生第一次来到了这个社会的大课堂的时候,我们才开始发觉自己的无知、幼稚与渺小。记得刚到加拿大的前两天真的恨不得赶快到街上逛逛,来找一下外国的感受,可是却发现自己一向引以为豪的English原来这么poor!我在街上说的最多的句子就是“Pardon?”、“Can you speak more slowly?”之类的话,这可以算是第一个挫折吧。
人人都说国外的服务行业好,对此我是从不怀疑的,这可能就是别人说的“崇洋”吧!可是当我真正来到这里,去寻找“上帝”的感觉时才知道原来上帝不是顾客,而是顾客手中的钞票。记得一次在一家餐馆吃饭,这家餐馆我是常去的,它的饭菜香、服务好、价格廉。可是那天我刚从Montreal回来,背着一个旅行袋,穿着一看就象是大陆来的游客,与往常不一样,当我进店后竟无人问津。我只好走到服务员面前说:“1 person,non-smoking!”服务员扫了我一眼,什么也没说,向墙角的座位一指,示意我坐在那里好了。这一餐我是憋着一肚子火吃的,吃完后,我check了bill,这次我给了20%的小费(在加拿大小费是从10%到15%的),我想“不能让人歧视”!可万没想到,当服务员看到小费时竟然好象想起了我是这里的“常客”,突然变得“礼貌”了,一个服务员把我送到门口,并甜甜地说了声:“下次再来。”从她的笑脸上,我感受到了另一种挫折——国外真象我们想的那么美好吗?
更多留学资讯,请登陆360教育联盟http://www.alliance.edu.cn